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就诊科室:
简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其病原体是一种先前未在人类中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即2019新型冠状病毒。2020年2月7日,国家卫健委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英文名称为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2月22日,国家卫健委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英文名称修订为“COVID-19”,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保持一致,中文名称保持不变。
临床症状
发热、乏力、干咳等。
好发人群
免疫力低下人群、肥胖人群、老年人、长期吸烟人群等。
并发疾病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代谢性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常用检查
血常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血生化检查、血清学检查、病毒核酸检查、CT等。
就诊科室
急诊科、发热门诊、感染科。
治疗周期
一个月左右。
是否医保
新型冠状病毒采取特殊报销政策。
常用药物
α干扰素、利巴韦林、洛匹那韦、托珠单抗、地塞米松、甲泼尼龙、肝素、华法林等。
主要病因
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传播途径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人人传播。
呼吸道飞沫以及密切接触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若是不慎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会导致感染。
若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病情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的情况下,有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在粪便以及尿液中可以检查到新型冠状病毒,所以要注意环境污染导致接触传播或气溶胶传播。
典型症状
典型症状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等。
其他症状
患者会有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一般作为早期症状出现。
部分患者会出现鼻塞、流涕、肌痛和腹泻等症状。
就医指征
发现发热、乏力、干咳、嗅觉或味觉障碍等症状时,尤其是有可疑高危接触史后,建议尽早就医。
诊断标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症患者要和其他病毒感染导致的上呼吸道感染进行鉴别。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要和其他已知病原体引起的非典型性肺炎,例如病毒性肺炎、肺炎支原体感染等,以及血管炎、皮肌炎、机化性肺炎等鉴别。
若是儿童患者发生皮疹等损害时,要和川崎病进行鉴别。
主要的鉴别方法是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即采集样本,检测患者是否有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和核酸;必要时也可针对其他病原体进行检测。
隔离治疗
一、疑似及确诊病例
隔离治疗要在有效隔离条件以及防护条件的定点医院进行。
若是为疑似病例要单人单间隔离治疗。
若是为确诊病例可多人收治在同一病室。
二、重型和危重型病例
应当尽早收入 ICU 治疗。
药物治疗
一、抗病毒治疗
目前要选择主要为α干扰素、利巴韦林、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磷酸氯喹、阿比多尔等。
α干扰素可以选择和利巴韦林、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进行联合应用。
不建议单独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以及利巴韦林,不推荐使用羟氯喹或联合使用阿奇霉素。
使用以上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禁忌证以及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问题。
不建议同时用3种以上抗病毒药物,若是患者出现不可耐受的毒副作用时,要立即停止使用相关药物。
若是患者为孕妇,那么治疗要考虑妊娠周数,尽可能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以及考虑是否终止妊娠后再进行治疗,并知情告知。
试用疗程一般不超过10天,具体用量要遵照医嘱。
二、免疫治疗
康复者恢复期血浆:主要适用于病情进展较快、重型以及危重型的患者,建议早期使用。
托珠单抗:对于双肺广泛病变者及重型者,且实验室检测 IL-6 水平升高者,可试用。有结核等活动性感染者禁用。
三、糖皮质激素治疗
氧合指标进行性恶化、影像学进展迅速、机体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状态时,可酌情短期内(一般建议 3~5 日,不超过 10 日)使用糖皮质激素。
常用药物主要为地塞米松、甲泼尼龙。
四、抗菌药物治疗
此种药物要根据医嘱使用。
五、循环支持
主要适用于危重型可合并休克的患者。
治疗原理为在充分液体复苏的基础上,使用改善微循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必要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例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
进行无创或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救治过程中,需要注意液体平衡,避免过量和不足。
六、抗凝治疗
主要适用于重型以及危重型的患者,因为重型和危重型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较高。
若是没有抗凝治疗禁忌证,病情D-二聚体明显增高,就需要使用抗凝药物治疗。
例如肝素、华法林等。
七、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治疗
主要为使用抗炎药物、循环支持、抗凝治疗,必要时还需要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主要选择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糖皮质激素及口服阿司匹林等药物进行治疗。
八、肠道微生态调节剂
可以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继发细菌感染。
如乳酸菌素、双歧杆菌活菌制剂等。
饮食调理
主要选择营养且好消化的食物,例如鸡蛋、牛奶、豆制品等。
尽量少食多餐,不暴饮暴食。
多补充微量元素,保持营养均衡。
日常护理
若是确诊要严格按照防疫政策进行隔离治疗, 若是怀疑感染也要进行主动隔离。
预防措施
及时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避免和疑似病例以及确诊病理密切接触。
保持室内通风。
不去人员密集场合。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外出时佩戴口罩。
注意饮食卫生。
不吃野生动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