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
脑出血
就诊科室:
简介
临床症状
发病期会出现头晕、头痛、鼻出血和眼结膜出血等前兆。发病后会肢体瘫痪、握拳、牙关紧闭、鼾声大作,或面色苍白、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好发人群
中老年人。
并发疾病
呼吸道感染、神经源性肺水肿、上消化道出血、应激性溃疡、心律失常、高血压、癫痫、血管性痴呆、高渗性昏迷、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尿失禁、高钠血症、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
常用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头部CT、头部MRI、脑血管造影及增强CT等。
就诊科室
急诊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
治疗周期
一个月。
是否医保
是。
常用药物
乌拉地尔、尼卡地、甘露醇、白眉蛇毒血凝酶等。
主要病因
静脉畸形。
梗死后出血。
动脉瘤。
脑淀粉样血管病(CAA)。
瘤卒中。
小动脉硬化。
脑动脉炎。
血液病。
脑动
抗凝或溶栓治疗。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烟雾病)。
传播途径
脑出血不具备传染性。
典型症状
一、一般症状
脑出血的前兆症状一般不明显,发病有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鼻出血以及眼结膜出血等先兆症状,同时血压较高。
发病时患者一般会突然昏倒,然后迅速出现昏迷、口眼歪斜和两眼向出血侧凝视等症状,同时还会有肢体瘫痪、握拳、牙关紧闭、鼾声大作,或面色苍白、大小便失禁等。
患者有时会出现呕吐,严重的患者呕吐物为咖啡色。
二、不同出血部位的特殊症状
1、基底核区出血
①壳核出血
患者壳核出血一般伴有出血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缺失和双眼视野同方向缺损等症状。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双眼球不能向出血侧注视,而是凝视对侧,以及伴有言语交流困难。
②丘脑出血
临床表现一般和壳核出血类似。
主要会出现特征性的眼部表现,例如患者双眼无法向上注视或者是双眼凝视鼻尖。
部分患者有言语障碍、精神障碍、认知障碍和人格改变等症状。
③尾状核头出血
主要症状有头痛、呕吐、颈强直、精神症状。
2、脑叶出血
主要症状表现为头痛、呕吐。
若是患者为额叶出血可能会出现偏瘫、尿便障碍、话说不清但能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话语等。
若是患者为颞叶出血可能会出现言语流畅但不能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话语、精神症状、视野缺损、癫痫等。
若是患者为枕叶出血可能会出现视野缺损、视物变形、一过性眼前发黑等。
若是患者为顶叶出血可能会出现偏身感觉障碍、轻偏瘫、视野缺损等。
3、脑干出血
①脑桥出血
若是患者脑桥大量出血会迅速出现昏迷、双侧瞳孔缩小如针尖样、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高热、呼吸不规则、眼球浮动、四肢瘫痪和去大脑强直发作等。
若是患者脑桥出血量较小会导致无意识障碍,表现为出血侧面瘫、对侧肢体无力,双眼不能同时向下、向上或一侧转动等。
②中脑出血
主要症状表现有头痛、呕吐和意识障碍。
中脑出血的轻症表现为头痛、呕吐、复视、眼睑下垂、瞳孔扩大、眼球震颤、走路不稳、言语不清、吞咽困难、喝水易呛咳等。
中脑出血的重症表现为深昏迷,四肢瘫痪,会迅速导致患者死亡。
③延髓出血
延髓出血的重症患者主要表现为突然意识障碍,影响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血压改变,继而死亡。
延髓出血的轻症患者主要表现为不典型的瓦伦贝格综合征,出现眩晕、呕吐、眼球震颤、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声音嘶哑、一侧面部感觉障碍和对侧躯体感觉障碍等。
4、小脑出血
小脑出血的主要症状有头痛、呕吐,眩晕和共济失调明显,并且小脑出血起病突然,可伴有枕部疼痛。
小脑出血量较少者,主要表现为小脑受损症状,如患侧共济失调、眼震等,多无瘫痪。
小脑出血量较多者,病情会迅速发展,一般在发病时或病后12~24小时内发生昏迷及脑干受压征现象,同时还会出现双侧瞳孔缩小至针尖样、呼吸不规则等。
若是患者小脑出血为暴发型会突然导致昏迷,并且在数小时内迅速死亡。
5、脑室出血
脑室出血的患者病情多较严重,发病后1~2小时即可昏迷。
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颈项强直、针尖样瞳孔、四肢抽搐或瘫痪、去脑强直发作、高热、呼吸不规则、脉搏和血压不稳定等。
其他症状
一、呼吸系统并发症
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
神经源性肺水肿(NPE):一般是因为血氧过低导致,主要呈暴发性发病,若是不及时治疗多数在24小时内死亡。
二、消化系统并发症
主要包括上消化道出血、应激性溃疡等,症状表现为呕血、黑便等。
三、心血管并发症
心律失常:主要有心房颤动、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早搏)、心室颤动等,主要症状为心率、心律不规则。
高血压:大部分的脑出血患者的血压升高属于反应性,所以一般不进行降压治疗。
四、神经系统并发症
癫痫:大部分的癫痫是脑出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症状有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尿便失禁等,癫痫会加重神经功能障碍和增加死亡率,应尽早控制。
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是脑出血的严重并发症,主要症状表现为记忆、注意、执行功能和言语功能受损,能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以及生活能力。
五、内分泌系统并发症
高渗性昏迷:初期患者主要表现为情感淡漠、反应迟钝,渐进嗜睡,最后进入昏迷状态,尿酮体可阳性。
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SIADHS):大概有十分之一的脑出血患者会出现,特别容易见于下丘脑损害的患者,主要症状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软弱无力、嗜睡、肌力减退等。
六、泌尿系统并发症
急性肾功能衰竭:主要症状为少尿、无尿、水肿等,血液透析是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最有效的手段。
尿失禁:对尿失禁者可以选择进行短期、间隔导尿。
七、电解质紊乱
高钠血症:初期主要表现为口渴尿少、常面色潮红、易发生脱水热等,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幻觉、躁狂、谵妄等症状。
低钾血症:主要症状有心律失常、肠麻痹、全身性肌无力、嗜睡直至昏迷。
高钾血症:高钾血症对心肌的具有毒性作用,会导致心率缓慢,部分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心脏骤停。
八、长期卧床和瘫痪的并发症
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脑卒并发症中常见的周围血管症状,其发生率可高达60%,常见于瘫痪的下肢,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
压疮:局部表皮持续发红是褥疮的最早期体征,一旦疏忽,即可能导致皮肤溃烂感染,引起发热。
就医指征
若是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站立和走路不稳、说话含糊不清、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等情况,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诊断标准
一、脑梗死
相似点:老年人多见。
不同点:脑梗死一般会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并且会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头痛、恶心、呕吐少见。可以选择进行头部CT检查帮助鉴别。
二、蛛网膜下隙出血
相似点: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
不同点:蛛网膜下隙出血一般以青壮年多见,而脑出血老年人居多;蛛网膜下隙出血病情进展比较迅速,并且头痛较为剧烈,一般没有局灶性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以及体征。一般选择进行头部CT、头部MRI及脑脊液检查帮助诊断诊断。
三、外伤性颅内血肿
相似点:颅内压增高。
不同点:大部分的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会有头部外伤史,一般选择进行头部CT检查帮助确诊。
四、与其他昏迷患者鉴别
对发病突然,迅速昏迷,局灶体征不明显的患者,应与引起昏迷的全身性疾病鉴别,如中毒(CO中毒、酒精中毒、镇静催眠药中毒等)和某些系统性疾病(低血糖、肝性昏迷、肺性脑病、尿毒症等)。
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和认真查体,并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头部CT能排除脑出血。
治疗方针
一、脱水降颅内压
脑出血降颅内压的治疗一般考虑使用高渗脱水药为主,其主要目的为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形成。
渗透性脱水剂甘露醇是主要的降颅压药物,可以选择同时静脉或肌肉注射呋塞米,二者交替使用。
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医生会监测尿量、水及电解质平衡。
降颅内压可以选择甘油果糖,此药脱水作用比较温和,并且没有反跳现象,主要适用于肾功不全患者。
人血白蛋白静脉滴注,可以有效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轻脑水肿,但价格昂贵,应用受限。
皮质类固醇的不良反应大,并且降颅压效果不如高渗脱水药,应慎用。
二、调控血压
若是患者的脑出血急性期收缩压>180 mmHg或舒张压>100 mmHg,应首选平稳降压治疗,并严密观察血压变化。
三、亚低温治疗
局部亚低温治疗是脑出血的新兴辅助治疗。
主要作用为减轻脑水肿,减少自由基生成,以此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优点在于没有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四、止血治疗
止血治疗主要适用于严重凝血因子缺乏以及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一般选择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若是患者是口服华法林导致脑出血的患者,要马上停用华法林,并且给予维生素K₁,同时选择静脉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以及凝血酶原复合物。
若是患者为使用肝素导致的脑出血,要马上停用肝素,给予鱼精蛋白中和。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为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挽救生命。
次要目的为尽可能的减少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损伤,降低致残率。
还能够针对脑出血的病因,例如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等进行治疗。
一、适合手术治疗的情况
基底核区是中等量以上的出血(壳核出血≥30毫升,丘脑出血≥15毫升)。
小脑出血≥10毫升以及直径≥3厘米,或者是合并明显脑积水。
重症脑室出血(脑室铸型)。
合并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血管病变。
二、手术治疗方法
去骨瓣减压术。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钻孔或锥孔穿刺血肿抽吸术。
内窥镜血肿清除术。
微创血肿清除术。
脑室出血穿刺引流术等。
饮食调理
患者要注意降低钠摄入量以及增加钾摄入量,食盐需要注意摄入量要保持在≤6克/天。
患者要适当提高水果、蔬菜、低脂奶制品、高纤维食物的摄入比例。
患者要注意清淡饮食,忌食辛辣、油炸以及动物内脏等食品。
患者的食物形态应以细软、易消化为主。
日常护理
患者要适当的进行运动,以此来改善心肺功能。
患者需要戒烟戒酒,大量眼睛表面烟酒摄入量与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具有线性关系。
患者家属应当多注意患者,及时疏导患者心情。
若是者自理能力受损,家属或护工要定时翻身,避免压疮。
预防措施
积极预防高血压、积极治疗糖尿病、防止血脂异常、积极控制体重、合理使用抗凝药物。
参考文献: